免责声明:所有资讯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。

全球加密正当时:一览加密监管世界地图

2025-06-29 14:27:23

撰文:Pzai,Foresight News

近几年来,随着加密市场越发受到各界人士关注,对加密市场的监管需求也愈发迫切。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自身经济、金融体系与战略考量,纷纷出台各具特色的监管政策,从美国 SEC 与加密企业的持续博弈,到欧盟全面铺开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 MiCA 法案,再到新兴经济体在创新与风险间的艰难权衡,全球加密监管格局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。此刻,让我们一同展开加密监管世界地图,探寻这场全球监管浪潮下的隐秘脉络。

在地图中,我们将各个国家分为四个类别:业务聚集区、完全合规、部分合规和不合规。判断标准包括加密资产的法律地位(50%)、监管框架与法案落地情况(30%)和交易所落地情况(20%)。

亚洲 大中华区 中国香港

在中国香港,加密资产被视为「虚拟资产」,而非货币,并受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(SFC)的监管。对于稳定币,香港实行牌照制度,《稳定币条例》限制持牌机构发行港元稳定币。至于其他代币,NFT 被视为虚拟资产;治理代币则按照「集体投资计划」的规则进行监管。

在监管框架方面,香港于 2023 年修订了《打击洗钱条例》,要求加密货币交易所获得牌照。此外,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(SFC)也发布了虚拟资产 ETF 的规则。SFC 负责牌照发放,目前已有 HashKey 和 OSL 首批获得牌照,另有超过 20 家机构正在申请中。在交易所落地方面,持牌交易所被允许服务散户。值得关注的是,比特币和以太坊 ETF 已于 2024 年在香港上市。

香港通过积极拥抱 Web3 和虚拟资产,特别是允许散户交易和推出虚拟资产 ETF,旨在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,并与中国大陆的严格禁令形成鲜明对比。香港证监会强制交易所发牌,并允许持牌交易所服务散户,同时推出了比特币 / 以太坊 ETF。在中国大陆全面禁止加密货币的背景下,香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,积极构建清晰、受监管的虚拟资产市场。允许散户参与和推出 ETF,是其吸引全球加密资本和人才、提升市场流动性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。

中国台湾

中国台湾地区对加密货币持谨慎态度,不承认其货币地位,但对其作为投机性数字商品进行监管,并逐步完善反洗钱和证券型代币发行(STO)的框架。

加密资产法律地位:中国台湾地区目前不承认加密货币为货币,自 2013 年以来,台湾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(FSC)的立场是,比特币不应被视为货币,而是一种「高度投机的数字虚拟商品」。对于代币,如 NFT 和治理代币,其法律地位尚未明确,但在实践中,NFT 交易需申报利得税。证券型代币(Security Tokens)被 FSC 认定为证券,并受《证券交易法》监管。

本文地址: - 耳朵资讯